当前位置: 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内容

中共三门峡市委关于制定 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 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发布日期:2021-01-22 16:56     字体:

  十四五时期,是三门峡市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三门峡市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结合三门峡实际,就制定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如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机遇,突出以政治生态修复带动经济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全面优化,深入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科教兴市、文化名市、民生福市、依法治市,在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干成了很多过去想干而没有干成的大事要事。五彩三门峡底色靓丽,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初步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金采冶基地、富有前景的装备制造基地、富有竞争力的铝工业基地、产业门类比较齐全的新材料基地,重要的煤化工、苹果生产基地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最丰富的地市之一。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三地五中心亮点纷呈,城市形象彰显新魅力。浩吉铁路正式通车,310国道南移项目全线贯通,六纵六横交通格局提速构建,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进展顺利。产教科融合深入推进,现代化职教新城加速崛起。智慧城市建设全省领先,全国有影响的特色农产品及黄金行业数据中心正在形成。八城联创顺利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城市品牌进一步叫响。五大平台支撑有力,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市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双倍增,三门峡高新区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保税物流中心(B型)、河南自贸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申建有序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营商环境等重点改革全面推进,宝武铝业、国投金城冶金等一批央企落地达产。市投资集团获得AA+级资质、年融资能力超过200亿元。制定实施1+8人才引进政策,一批高水平人才项目落地见效。重大攻坚稳步推进,民生福祉达到新高度。全市22.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卢氏县脱贫摘帽,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在全国推广。环境质量指标连年位居全省前列,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43.3%、36%,小秦岭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沿黄生态廊道成为沿黄生态治理样板和高质量发展典范。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就医、就学、就业、住房等民生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众安全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陕县撤县设区,开启一城两区新格局。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成功,荣获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城市。问题楼盘、城区七大难等群众最急最忧最盼问题得到切实解决。政治生态全面优化,管党治党取得新成效。锤炼党性、改变惯性、治理惰性,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工程、农村基层党建三年强基工程和城市基层党建两年提升计划有效实施,集体经济空白村实现清零,党员积分管理做法受到中组部肯定,效能革命深化开展,主流思想舆论持续壮大,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日益浓厚。经过五年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取得决定性成就。全市上下要守正创新、加压奋进,瞄准在全国叫响名头、在全省进位争先的目标,奋力开启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新征程。

  2.三门峡市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日益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前进道路上依然面临很多困难。必须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学研判三门峡市发展的时与势,辩证把握前进道路上的危和机。从机遇和条件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等政策优势叠加,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支持三门峡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三门峡市工业基础雄厚,制造业体系较为完备,枢纽和腹地支撑处于强势地位,特色农业识别度高,生态屏障作用更加凸显,白天鹅等城市品牌已经形成,干部队伍士气高涨,有利于三门峡市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抢占发展制高点,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从困难和挑战看,各地都在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三门峡市经济总量不够大、产业层次不够高、人口规模和结构不够合理、开放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存在薄弱环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还比较繁重,资源配置效率和治理效能还需不断提升。综合研判,三门峡市正处于发展位势巩固强化、动能转换加速突破、治理能力系统加速提升的重要阶段,矛盾风险挑战加速演变,但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内在向上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带来的新方位新机遇,深刻认识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打破常规、创新突破,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远景目标。展望二〇三五年,三门峡市将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与洛阳都市圈的对接融合程度显著提升,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发挥重要辐射带动作用,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先行示范作用,基本建成五个强市、五个崤函。在经济强市建设上,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生态强市建设上,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文化强市建设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开放强市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开放平台更加完善,开放优势和营商环境达到全国先进、中西部一流;在科教强市建设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各项创新指标走在中西部地级市前列;在法治崤函建设上,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更加浓厚;在平安崤函建设上,安全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在智慧崤函建设上,数字政府、数字城市、数字社会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智能化手段对可持续发展、民生服务、城市运营效率的支撑有效增强,成功创建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市;在信用崤函建设上,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重信守诺的城市形象进一步擦亮;在幸福崤函建设上,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统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升五彩三门峡三地五中心建设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加快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开好局、起好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贡献强劲三门峡力量。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同群众站在一起、干在一起、拼在一起,激发全市人民创新创业创造的伟力、共建共治共享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现代产业为基础、科技人才为支撑、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旧动能加速转换,构建绿色产业发展新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加强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和层次,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坚持系统观念。自觉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目标引领。紧紧围绕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的奋斗目标,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着眼全省第一方阵标准,持续深化效能革命,大力弘扬实干作风,努力拼在当下、干出精彩,把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今后5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实力实现更大跃升。经济总量实现位次上升,人均指标继续保持领先,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

  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实现更大作为。中心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人口吸引力和承载力显著增强,对接洛阳都市圈、提升在黄河金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的支撑作用、发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先行示范作用取得重大进展。

  中西部地区创新开放高地实现更大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投入强度超过全省、赶上全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大氧吧、大果园、大花园、大旅游、大交通、大物流及新材料、新能源、新教育六大三新建设实现新进展。区域交通优势进一步凸显,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文化名市实现更大进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初步形成,全国文明城市成功创建,以黄河文化、中流砥柱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黄帝文化、虢国文化、红色文化、地坑院文化、天鹅文化等为代表的标志性文旅品牌享誉全国。

  民生福祉实现更大增进。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公共卫生体系更加完善,就业更加充分、更有质量,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政治生态持续优化。

  三、坚定走好创新引领之路,进一步激发推动转型创新发展的动能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锻造长板与补齐短板齐头并进、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互促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7.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科教兴市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施研发投入总量和高科技企业数量两个倍增计划,增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实施创新龙头企业、高端领军人才双渠道汇聚战略,依托创新龙头企业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依托高端领军人才建设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科研攻关,汇聚创新资源。加快建设铝基新材料研发中心等创新载体。建强用好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打造市级科研服务共享平台,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积极融入、协同创新。

  8.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承担、积极参与重大科研任务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小升高培育行动,扎实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计划以及雏鹰瞪羚隐形冠军培育工程。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知识产权联盟,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针对产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优势领域精耕细作,争出一些独门绝技。实施企业家素质专项培训工程,支持企业家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

  9.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健全落实1+8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全面推行人才+项目模式,切实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完善科创团队引进政策,更加注重以团队为重点的创新资源引进、落地机制。深化院地院企合作,围绕主导产业和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实习基地,增强对本地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建好中关村三门峡科技城和人才公寓,下大力气解决高端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问题。实施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专项行动。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企业主导、政府跟踪服务的人才引进和课题研究新模式。实行创新成果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全面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汇聚力。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推进全域科普向纵深发展。

  10.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推动科技政策与产业、财政等政策有机衔接。细化落实对孵化期、初创期企业和首台套设备的具体支持举措。完善科技贷、知识产权抵押等推广应用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首席科学家首席技师等制度。完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支持军民融合关键技术产品研发和创新成果双向转化应用。

  四、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建成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重要支撑区

  坚持引领金三角、支撑郑洛西、融入新格局、建设现代化,因势借力构建以实体经济为主体、以科技和金融为两翼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产业生态协同化。

  11.着力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企业倍增、基础再造、品牌打造四大工程。深化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逐一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的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试点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提速,大幅度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微升小、小升规、规上市、企上云。谋划实施高山农业、大健康、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的提质升级专项。

  12.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实施培强做大新材料产业战略,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产业集群,建设一批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平台,聚集一批领军人才和专业人才,组建一批产业基金,把新材料产业打造为三门峡市的支柱产业。重点发展以铝板带箔、汽车轻量化铝材、航空铝材、陶铝等为代表的铝基新材料产业,以尖端电解铜箔、压延铜箔、挠性覆铜板、高端铜型材、纳米级铜粉为代表的铜基材料产业,以三甲基镓、三甲基铝等为重点的光电新材料产业,以等离子膜为代表的新能源材料。培育壮大以致密刚玉为代表的高端耐火材料、以杜仲橡胶为代表的生物材料产业。积极发展高精(纯)材料、化工材料、碳基材料。

  13.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加力打造现代黄金产业、新能源和装备制造等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精细化工、新基建、生物医药、储能应用等新兴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特种新能源汽车工业基地。大力发展以充电桩、锂离子电池、可穿戴设备为重点的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推动5G基础网络、生产和服务基地建设,打造500亿级5G产业集群。支持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数据等应用推广。

  14.提高六链同构水平。建设主导产业综合性数字化平台,打造产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强化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政策链、金融链、信息链融合发展。实施政府、龙头企业双链长双向承诺制,完善配套产业和配套企业,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条现代化。实施头部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双十百企发展壮大,提高产业链能级和质量效益。建立柔性引才基地和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建设郑州西安科技轴带辐射交汇中心和黄河金三角省际区域创新中心。丰富金融业态,强化主办银行制度,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开展科技贷、创业贷,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育引进多层次、多领域金融机构,做大金融源头活水。实施小微企业(股权和财务制度)规范、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规上企业上市三大计划,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例。建强地方金融体系,构建以投资集团、基金公司、农商行、金融服务中心为代表的四大金融支柱,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用好产业基金、融资担保等各类金融工具,强化政策性资金对接、落地,提高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适配性。

  15.建设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大数据产业龙头引领行动,支持崤云公司做大做强,培育引进数字经济专项冠军企业。加快以算法算力为核心的服务软件创新研发,建设云计算服务产业集群。做大流量经济线上经济,发展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物流等数字化新业态,提升信息消费规模和水平。实施赋能融合行动,建设高水平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应用场景,推进工业数字化改造,深化农业产销智慧对接,推动服务业向平台型、智慧型、共享型融合升级。配套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坚持自主可控,保障数据安全。

  16.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大宗商品物流产业园、三阳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物流云、物流行业数据中心和第三方交易平台,统筹打造全国重要的大宗商品物流基地和交易中心。加快推动工业设计、检验检测、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支持大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发展。加强文旅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优化产业产品体系,构建一带一廊六区文旅发展格局,把文旅产业打造为三门峡市支柱产业。加快中国摄影文化城建设,打造国内一流的摄影基地。加快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五、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努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设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17.建设三门峡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实施百千万亿工程,深化百里黄河湿地修复、千里城市绿廊、万亩矿山修复,开展亿吨淤积泥沙综合利用,加快三门峡大坝库区、窄口水库清淤工程建设,打造黄河清淤全国试点城市。统筹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黄土台塬治理、滩区综合治理、险工险段和薄弱堤防提升等,确保河道畅通、黄河安澜。积极对接智慧黄河建设,打造综合数字化灾害预警监测平台。加强项目谋划,科学包装整合、强化沟通对接,推动一批重大工程入库、落地。

  18.推动重大节水供水工程建设。构建现代水网体系,打造三河为源、四水同治、五库联调、六区连通水生态格局。制定完善生态用水规划,加快推进金卢(鸡湾)水库、冯佐黄河提水、槐扒提水二期、重大生态蓄水项目等水源及引调水工程和黄河18条一级支流治理,提升城市水系质量。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利用制度,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完善水利信息化建设,建立江河湖库水网监控体系。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用水工艺改造提升,推动中水处理、园区水循环利用全覆盖。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用水效益。

  19.深化矿山转型发展和绿色低碳发展。以绿色矿山建设为重点,推进矿山科学开发利用。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沿黄矿区为重点,开展矿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试点示范创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实施重大工程措施,建设一批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防、治、建、聚并举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重点行业领域绿色化改造,加力发展绿色建筑。优化用能结构,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新能源装备,发展、应用储能技术,强化以工业领域为重点用能转换。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完善城市污水管网体系建设,全面推行农村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和减量化、资源化,培养全民生态自觉。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聚焦碳中和目标优化造林结构。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实行自然资源网格化管理,全面落实河长制、田长制、山长制、林长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健全生态环境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生态跨区域协同治理的体制机制。

  20.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创新区。深入实施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高水平保护利用仰韶村、庙底沟、西坡、崤函古道、陕州故城、虢国墓地等重要遗址。实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展示工程,整合同类文化资源,高标准打造综合性地标博物馆,全方位展示早期中国文明长廊,擦亮华之根、夏之源中华根亲文化品牌。办好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双百周年纪念活动。传承中流砥柱精神,讲好黄河故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传承力度。提高革命遗址、红色资源的保护水平。坚持生态融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协同发展,做好全域旅游顶层设计,跨区域、跨隶属推动景区整合。深化氧吧城市创建,大力发展绿色旅游和康养体育。加快一园一群一院一路一带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周边产业,增加游客参与度,提高对外地游客的粘性。持续办好三门峡国际黄河文化旅游节、中国摄影艺术节、中国三门峡自然生态国际摄影大展等重大节会。

  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

  坚持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突出特色,围绕五彩三门峡三地五中心建设,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调整优化空间格局、经济格局、城乡格局和区域协调格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

  21.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形成功能聚焦、界限分明、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布局。完善以黄河生态廊道、崤山至甘山和韶山生态带、玉皇山至熊耳山生态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网络。以陇海铁路、老310国道为东西轴,打造中心城区灵宝城区城乡融合圈和渑池义马产业发展区;以209国道为南北轴,打造灵宝卢氏文旅生态发展区,串联特色小城镇和特色产业组团,构建网格化、集约化生产空间格局。

  22.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支持湖滨区在发展都市经济、装备新秀上全面提速,陕州区进一步擦亮温泉之都、制造高地品牌,示范区在铝基新材料、产教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开发区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等现代产业,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的经济密度、服务能级和辐射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前瞻性推进基础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完善城市生态水系,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精致化更新、精准化治理,提高城市宜居宜业宜游水平。促进人口均衡化发展,力争十四五时期全市人口突破250万。

  23.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义马市煤化工产业延链补链、做大做强,持续强化小而精、小而特、小而强特色发展。支持渑池县开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建设食品工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双椒一药两白一谷等方面提质增效。以城区相向发展、产业协同布局为抓手,推动义渑一体化。支持灵宝市铜箔产业提标升级,持续擦亮黄金之城苹果之乡等名片,建设更高水平的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市。支持卢氏县打造生态旅游名县、特色农业强县,深化菌、药基地建设,不断叫响自由山水、清清卢氏品牌。鼓励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环保装备、波裂解、刚玉、量仪等小精尖专隐形冠军,因地制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幅提高就地城镇化水平。

  24.争创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市。加快推进千兆宽带网络建设,完善5G硬件设施覆盖,推动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推动全域智能+。深入实施数字政府建设行动,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在民生领域普及应用,推动数字深度融入民生服务、基层治理。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开发。创新数字治理模式,探索建立数据要素驱动的数字化治理创新体系。完善大数据安全体系,增强数据安全保障能力。

  25.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健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强化城乡接合部的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力度。支持重点乡镇完善产业功能,有计划有重点地打造一批功能齐全、产业繁荣、特色鲜明的经济强镇。推动豫灵有色金属冶炼和深加工、观音堂精细化工等重点产业园区专业化、集约化、本质安全化发展。坚持城郊结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搬迁拆并,差异化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农产品集散、工贸等专业化村庄。支持历史文化、生态资源丰富的村庄发展生态旅游业。

  七、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统筹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扩大优质产品服务供给,适应和创造更多市场需求,打通关键堵点拓展更广流通空间,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26.精准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保持投资合理稳定增长,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持续抓好产业项目,加快补齐交通、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短板。聚焦两新一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和国有资本导向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型的投资增长机制、亩均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坚持精准招商与延链补链相结合,不断提高招商引资水平与实效。推动在长三角、大湾区等区域设立三门峡飞地科创园。

  27.全力拓展消费需求。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激活潜在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强需求侧管理。实施产业链横向整合和纵向延伸工程,在畅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大循环的同时,突出组织好市域内企业供需对接。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和品牌打造工程,扩大优质产品服务供给。推动智慧商圈、文化旅游特色街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形成若干主题鲜明商业地标和体验中心,建设区域商贸中心城市。推进以节能环保建筑、新能源汽车应用等为重点的绿色消费。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培育引领性强、知名度高的消费新平台。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和体系。鼓励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支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全面优化消费体验。

  28.统筹推进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加强交通骨架、密度和衔接建设,优化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空间布局。发挥浩吉铁路、三洋铁路功能,加强集疏运体系建设,畅通西煤东运、北煤南运通道。实施通江达海工程,实现与沿江沿海地区多渠道联通。实施路网提升工程,推动实施运三客运专线、规划研究三门峡至十堰高铁等重大工程,推动陇海铁路取直改造、国道209城区段改线以及三门峡铁路综合枢纽物流园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货物运输公转铁建设。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加快实施连霍呼北联络线、渑池至淅川渑洛段、观音堂至夏县、灵宝至丹凤、卢氏至栾川、卢氏至洛南等项目,实现与周边地市县县贯通。不断完善城市路网、县乡公路、农村道路体系,打通市内交通微循环。实施空中联通工程,推进通用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八、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对标先进找差距、解放思想找出路,推进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29.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持续深入推进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从产业规划、国资公司、功能园区、产业基金、合作院所、服务机构、龙头企业、公共平台、品牌盛会等多个方面,全面构建完善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培育机制。通过开展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探索黄河金三角次区域合作等多种途径,破解企业用电成本高等难题。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市县政府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收入征管制度改革,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和基层公共服务保障,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体制改革。

  30.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各类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灵活。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充分发挥不同类别国资国企的功能作用。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行动暨一联三帮专项行动,探索建立有效征集企业意见、推动政策落实的机制平台,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大力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31.积极构建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审批流程深度再造,完善一窗受理机制,推进不见面审批方式,全面提高审批质效。完善承诺制和跟踪服务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健全失信行为认定、失信联合惩戒等机制,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实行营商环境一票否决制,严格落实四挂钩制度。

  32.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门峡开放创新联动区。申建三门峡市保税物流中心(B型),力争升级为三门峡综合保税区。申建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国家级铜箔产品质量检验认证及研发中心。完善综合性通关平台服务体系,加强与港口、航空、铁路等口岸全方位合作。围绕畅通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国际市场份额,持续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龙头企业。积极融入全省空中、陆上、网上、海上丝绸之路四路协同建设和全省陆港一核多极联动发展体系,申建离岸港口。支持本专科院校设立对外开放相关专业。

  33.加快培育开放型经济体制。强化互联网思维,做大基金招商、做实园区招商、做优以商招商、做精专业招商,通过企业并购、发展飞地经济等方式,积极承接产业转移。针对重点产业分类制定精准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相关政策。制定完善签约项目跟踪落地机制和招商后续考核监管制度。积极对接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加强与港澳台、东部沿海地区、一带一路沿线、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城市合作交流,通过融入国家大战略、建设省际大枢纽、构筑开放大平台,打造内陆特色化开放新高地。

  九、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34.建设特色农业强市。积极谋划发展高山农业。打造卢氏官道口灵宝寺河山陕州二仙坡百里黄金苹果带,持续做强卢氏连翘、灵宝杜仲、渑池丹参等,打造国内有影响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香菇、羊肚菌生产基地和生态特色烟叶生产基地。大力实施绿色产品质量提升、名优特新品牌、黄河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工程,推动灵宝苹果、二仙坡苹果等品牌塑造,培育红啤梨、软籽石榴等新字号。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建成国家级品种选育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期货交易平台。

  35.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坚持藏粮于地,以闲置土地清理为重点盘活存量,以旱作梯田建设为抓手开源增量,保持耕地面积总体稳定。坚持藏粮于技,强化装备支撑,提升农药、新型肥料保障的质量和水平。大力发展智慧农业、节水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等乡村经济新业态,推动农业从以单一的农副产品生产为主向科研、生产、加工、贸易、休闲旅游等全产业链拓展。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负责制,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打造10个千亩设施蔬菜基地。深化农村改革,实施农村十大赋能行动,激发发展动力活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

  36.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专业化、特色化乡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豫西特色的新农村。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梯次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优化提升农村路网、电网、光纤网络和农村安全饮水保障体系,多渠道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完善新型农村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综合平台,优化重要农资和农副产品供应服务。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37.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强化乡村振兴动力支撑。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压茬推进实施避险搬迁、生态宜居搬迁等工程,切实完成同步搬迁各项工作任务。巩固全国核心烟区地位,着力打造全省生态、有机、特色烟叶标准化生产样板。实施返乡农民工创业专项行动,巩固拓展产业扶贫效果,确保已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入贫。

  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化群众出题目、党委把方向、政府抓落实、各方齐监督的思路举措,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8.提高人民收入水平。落实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机制,努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39.提升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扩充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打造高中名师梦之队,探索引进外地优质教育资源开展飞地教学,切实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设满足教育现代化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40.建设职业教育大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深化产教科融合、校企合作,全力创建产教融合型城市。推动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分离转设为独立的本科院校,力争新增2所专科院校。完善职教园区设施及功能,打造全国有影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心,形成集聚10万人的职教新城。

  41.实施健康三门峡行动。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统筹推进四医联动,提升医疗机构的数量与质量。完善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坚持预防为主,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持续推动医疗与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建设全国知名的医养结合基地。强化全科医生和村医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医生待遇。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42.持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着力解决企业改制、机构改革职工社保遗留问题。持续做好全民参保扩面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大额保险、居民大病保险和困难群众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社区和居家养老工程,努力提供更加充分的养老服务供给。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健全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残疾人、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

  十一、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经济社会发展底线

  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43.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全面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构建上下贯通的国家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审查和监督机制,加强国家安全执法。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守好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底线。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44.坚决确保经济安全。强化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推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依法打击各类经济违法犯罪。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工程,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和新型领域安全。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健全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打击非法集资,防范企业债务风险、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坚决防止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45.坚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加强和改进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保障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46.坚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健全综合性、信息化网格,推动一网通管、一网通服、一网通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严防恶性刑事犯罪。加强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提高预警预测预防能力。

  十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始终,更好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47.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贯通运用五种学习方式,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全面从严治党,落实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纪委监委监督责任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严格落实好干部标准,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强化领导干部素质能力建设,突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学习能力、决断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实干能力。倡树五比五不比五转五带头,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公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深化常态化政治性警示教育,加强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48.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提高人大履职能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水平。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好广大统一战线成员作用。自觉服从服务国防军队建设,加强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改善基层服务设施,提高基层治理水平。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方式。健全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共同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贡献力量。

  49.健全狠抓落实工作机制。编制三门峡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要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严格落实本建议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点举措。建立科学管用运转高效的制度机制,完善组织协调的领导机制、职能部门的协同机制、相关地方的联动机制、跟踪问效的考核机制。健全专班推进机制,对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重要工作制定专门方案,对重点项目组建专业团队,实施挂图作战,持续跟踪督办,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各县(市、区)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地特点的"十四五"规划,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取得实效。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拼搏、创新竞进,为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三门峡努力奋斗!

打印